清明祭:敌不过的生死,暖不过的平凡

老蔡导医 [微博] 2018-04-08 10:35

 又到清明

  此前不管几日晴朗

  这天终要下雨

  一直没写过生和死

  似乎自己游走在医界边缘

  已经看淡了

  仓央嘉措说

  世间事  除了生死  哪一件不是闲事

  南怀瑾也说

  到人间来  就要在生死里打滚

  医院监护室里的鲜活生命

  很多来不及参悟生死

  便被疾病推到了死亡边沿

  往前一步死 

  往后一步生

  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  下面这8个真实故事的主人公,他们游走在生死之间,有的活下来了,有的走了。

  读完他们,你或许对生死有新的认识。

  一、

 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里,32岁的朱健,已经没有了心跳。在不间断心脏复苏二十多分钟后,心脏终于恢复跳动。

  然而,危险并没有过去。

  6岁时,朱健做了心脏手术,二十九岁复查发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,为了不影响工作,他没有选择立刻手术。

  住进ICU的前两周,一次严重腹泻,导致细菌通过血管,感染到心脏,引发了感染性心内膜炎。

  从而到了眼前这九死一生的时刻。

  他舅舅使劲拍了一下自己后脑:“我后悔没有叫他做一个心电图,(他)一直讲没事没事,不想让妈妈担心。。。”言语充满了后悔和懊恼。

  医生说,朱健状态稍好一些后,必须马上进行心脏主动脉换瓣手术。

  等待中,家人请求把保佑平安的平安符放到了ICU朱健的床旁。

  但最终,这个平安符没能发挥作用。

  次日早上,朱健心脏再次停跳,护士直接把手术器材搬到床边,医生准备床边开刀,做最后一搏。

  一番抢救,终究没能把他拉回来。

  从成为儿子、丈夫、父亲那刻起,生命已经不属于你自己。

  工作固然重要,但健康的体魄却是一切根基;

  所以,为了不让亲友为你哭泣,从此刻起,对自己的身体多负点责吧。


  二、

  这是一位28岁的小伙,同样非常年轻,上有刚退休的父母,下有个两岁半的儿子。

  小伙是突发脑出血,经过紧急抢救后失去意识,住进了ICU。

  刚退休的父母从来没有想过儿子会去世,他们做的最坏的心理准备,是不管儿子以后半身不遂,亦或成为植物人,都好好照顾儿子。

  虽然老两口已经退休,但已经开始打算,等把孩子接回家后,再找个赚钱营生,不然后面的日子没法过。

  然而,小伙在夜里突然去世,连殓衣都没来得及准备。老父亲连夜敲开寿衣店的门,买齐了一应物件。

  小伙父亲做了一辈子交警,刚刚退休,走起路来都是风风火火,平常很干练的样子,不知道他连夜去敲开寿衣店门的时候,是什么样的心情。

  生命非常脆弱,隔着ICU那道门,生死成了无法预料的事情。

 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,常人难以感受,我们能做的,是趁着当下,身体正好,好好尽孝父母,齐享天伦。


  三、

  邹石,24岁,过生日和朋友出去吃了顿海鲜,怕浪费多吃了一些,结果第二天开始发高烧,后来确诊为海鲜中毒。

他在当地医院已经救治三天,但没有效果,随即转往更好的医院。

  他在当地医院已经救治三天,但没有效果,随即转往更好的医院。

  邹石下消化道大出血,血液里充满毒素,没有别的办法,主治医生决定冒着失败的风险拼一次,为大量出血的邹石,做血液净化,排掉身体里的毒素。

血液净化可能是救命稻草,也可能是致命帮凶。

  血液净化可能是救命稻草,也可能是致命帮凶。

  虽然血透能净化血液里的病毒,但因为错过了最佳时机,全身大出血,凝血功能又差,做血透反而可能加重病情,导致死亡。

  一息尚存,医生没有放弃。

  抢救需要消耗大量鲜血,血液来不及加温,医生轮换着用双手、腋下、胸口,温暖着这些救命的血液。

抢救的第八个小时,邹石的血氧饱和度终于上来了,这让医生看到了一丝希望 。

  抢救的第八个小时,邹石的血氧饱和度终于上来了,这让医生看到了一丝希望 。

  邹石的生命体征稳定了,情况似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
  但是,医生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,邹石的上消化道出现应激性溃疡,瞬间出血1000毫升。

  家属把所有希望寄托到了医生身上,一直求医生:“救救孩子,24岁的这个年头,他太年轻了。”

  医生又为他争取到两个单位血制品,输血速度开到了最快,能用的医疗措施也全都用上了。

  邹石阿姨小声问医生:还有没有希望了?

  医生长叹了一口气,颇为无奈地说道:

  “扛啊,我们也在死扛这个事,抗得过去也许有点机会,但抗不过去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。”

  面对镜头,医生满是无奈:“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能有更多机会活下来,但有时候,你没得选择啊。”

  深夜十一点,抢救历经波折,还是失败了。

  生命无常、生死无奈,但我们还是应该庆幸,有群人一直在为我们健康“保驾护航”。


  四、

  梁兰,71岁,退休前曾是一名医生,当被检查出胸腺癌晚期的时候,她住进了上海一家临终关怀病房。

  入院时,梁兰的预计生存期只有二十天。

  梁兰患胸腺癌已经10年,镜头前她这样说道:“(我要)给所有人看,鼓励他们,勇敢地和疾病作斗争,给我的家人留念。”

  此时的她显得从容、优雅。

人。

  人生到了末期,牵挂的多是子女和伴侣,梁兰同样如此。

  她提到,自己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安顿好老伴,为他找一家称心的养老院,也是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。

  “对不起我的女儿,拖累了她。(希望她)勇敢面对现实,把家管好。”提起女儿,梁兰有些激动。

  最终,老伴被女儿送到了养老院。

  女儿送父亲去养老院后赶到医院,此时梁兰已经昏迷6个小时了。

  入院第19天,梁兰进入了关怀室,这天是老伴进养老院的第三天,她了却了最后心愿,尽管弥留之际,没有来得及和老伴告别。

  最后,梁兰一封写了好几天的信,对这个世界做了最后告别:

  感谢

  在这场患病的持久战中,得到了居委会的慰问和鼓励、家人的不放弃、邻居的关心。。。。。。老同学组织聚会,用轮椅推着到北外滩去游览。。。。。。真是开心不止,对大家的感谢及对家人的留恋,使我有信心与病魔作斗争,祝好人一生平安、幸福快乐。

  虽然有敌不过的生死,但有靠得住的亲情、友情和爱情,离开这个世界固然让人不舍,但若无遗憾,走得从容,同样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。


  五、

  同样是在这家上海的临终关怀中心,还有另外一个腮腺癌晚期患者,在3个月轮转的病房,他已经整整住了5年。

  王文,50岁,是临终关怀中心住院时间最长的病人,从5年前中秋节前夕,第一次住进这里,就再也没有离开。

  “我好像对这个床已经习惯了,说实话,我住了这么久,家跟医院的概念已经分不清了,到底医院是家呢?还是我的家是家呢?”

  王文从住进来,就已跟家里所有人告别,包括他住的房子。

  看着从容,但实际承担的痛苦我们如何能体会到呢?

  王文一直卧床,抬个头都不容易,但他每个月都要理发、洗头、擦身子,尽管做这些动作意味着承受更大的痛苦。

  对王文来说,这是一份基本的体面,是他始终坚持的,并十分享受。

  五年活在生死之间,对生命想必会有更多理解。

  王文过完50岁生日第二天,临床病友突然去世,当问及他有没有很难受时,他说:

  “没有很难受,因为送走不少病人。。。。。。也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人走掉,何况他已经86岁,算是喜事了。。。。。。你们体会不到病人的痛苦,他们最后阶段,是活在世上最痛苦的阶段,如果你让他多活一天,他其实在忍受世界上最痛苦煎熬的一天”

  不管是艰难活着还是安详离世,生命本身都值得我们敬畏。

  看着他们,突然想到那些身体健康却放弃自己生命的人,该是多么不值和可惜。


  六、

  27岁的王光军,右心房长有恶性肿瘤,在当地医院开胸后,医生无法切除,开完胸又给关上了。

  这个年轻的心脏肿瘤患者,基本上被判了死刑。

  转到上海大医院后,医生会诊,判断肿瘤没有转移,心脏移植成了他唯一一条“活路”。

  但心脏移植手术,做的风险大,不做风险更大,对王光军来说,生死两难。

  王光军爸爸说:是他自己的生命由他来决定。

无法抉择的王光军说让上帝来决定:抛枚硬币,正面就做,反面就不做了。

  无法抉择的王光军说让上帝来决定:抛枚硬币,正面就做,反面就不做了。

王光军连续抛了两次,都是正面。

  王光军连续抛了两次,都是正面。

  “再抛一次,也不说什么三局两胜了。”

  结果第三次还是正面。

  王光军最后决定赌一次,换掉心脏。

供体是一位50岁的脑死亡患者,家人愿意捐出心脏,王光军获得了这次移植机会。

  供体是一位50岁的脑死亡患者,家人愿意捐出心脏,王光军获得了这次移植机会。

  一般来说,100个等待心脏的病人,大概只有1个人有这样的机会。

  心脏移植比较安全的时间窗是4-6个小时,王光军的“换心”手术进行了5个小时,手术成功。

  王光军,活了下来。

还是要相信奇迹,生命的眷顾,没准落到谁的头上呢。

  还是要相信奇迹,生命的眷顾,没准落到谁的头上呢。

  不放弃最后一点希望,上帝可能真的站在你这边。


  七、

  王武很难活到30岁,因为他患了一种被称为死神代名词的先天性疾病—马凡综合征。

  这意味着,他的主动脉随时会撕裂,导致大出血死亡。

  一切常规的医学手段都没有办法,只有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人工血管,才能救他。

  这个手术被称为特大手术,因为需要将半个人都剖开。

  王武术后第二天,出现了急性肾衰竭,没有挺过来,手术失败了。

  生命究竟怎么样才能得到眷顾?谁也说不清楚。

  不久,医院又来了一位马凡综合征患者,是位叫刘青的年轻女士。

  同样是一场特大手术,9名医生,12个小时,31块纱布,22根血管缝线,与王武命运不同的是,刘青活着出院了。

  医学存在着太多无法预料的变数,毕竟医生是人不是神。

  我们将所有期待和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,对他们而言,这份沉重,如山。

  对他们,请多一些理解和尊重。


  八、

  徐宏,黄疸指数已经到700,超标了40多倍,不马上进行肝移植,他的生命就要结束。

  ps:黄疸指数是人体代谢废物累积浓度的一个重要指数,正常人的黄疸指数小于17。

  孙生,上海人,60岁,双肾功能衰竭,腹膜透析10年,等待肾源10年。

  张健,48岁,尿毒症患者,血液透析5年,等待肾源5年。

  这三位,如果找不到匹配的肝源、肾源,基本上一只脚已经迈入了鬼门关。

  手术台上躺着的,是一位50岁的上海人,脑死亡,在确定无法挽回生命后,他的父母忍受丧子巨痛,决定捐献出儿子身体里,所有可用的器官。

  供体姐姐说,做出决定的,是家里80多岁的父母,捐献文件上,划了又改,改了又划,那种纠结的心理,最后汇成一句话:愿意捐献儿子有用的器官。

  捐献者捐了肝脏,两个肾脏,刚好救了徐宏、孙生、张健。

  捐献者的一时善意,拯救了三条原本已经迈入鬼门关的生命。

  除了这个50岁的上海人,24岁的焦鹏因为脑肿瘤,同样脑死亡,全家人忍住悲痛,决定把他全身能用的器官全部捐掉。

  最终,焦鹏捐了七个器官。

  两台肾脏移植手术,一台肺脏移植手术,一台肝移植手术,两台眼角膜移植手术。全部获得成功。

  焦鹏用自己的器官,拯救了四条生命,让两个人重见光明。

 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器官捐献尚不普及的年代,这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。

  做出捐献决定的父母说:虽然我失去了一个儿子,但换回了6家,6个人的生命。

  焦鹏的生命化作六颗种子,在6个人身上得到了延续。

  也许是承受了太大的痛,他们才不想有更多人去承受这份痛苦。

  一个善举,让生命得以延续,没有敌得过生死,但得到了重生。

  我们每个人都敌不过生死,生命在很多疾病面前,都显得脆弱不堪。

  但是,运转床上的心肺复苏,用体温暖热的血袋,不弃不离的坚持,面对生死的从容,以及用自己器官让生命得以延续的善举。。。。。

  这些平凡让我们不再感到迷茫和无助,虽敌不过生死,却也暖不过平凡。

  清明时节,让我们为这些逝去的平凡生命,默哀、致敬。


  素材来源:纪录片《人间世》、豆瓣(張張三)

  为表尊重,文中所以人名均采用化名。